更新於: 2021 年 12 月 27 日

【危言聳聽的嚇唬,不是打敗我們的那根稻草。你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並不代表我們不行。】


5/12/2018

我們還是挺聽話的。記得民宿的主人 Peter 昨天叮囑我們一定要到附近的 I.P Pavlova 電車站去乘搭 22 號電車,說什麼沿途都是最經典的布拉格美景。我們還真的特地為此從市集坐地鐵回到 Muzeum 站,再從那裡走路到電車站去。路途雖然不是很遠,但是潮濕的石板路走起來更得小心翼翼。曾先生更像是小跟班一樣攙扶著我,害怕粗心大意的我會滑個四腳朝天。好吧,我承認我平時走路的確很大意,不是不小心絆倒就是眼盲似的踏入水潭裡。電車軌道分成來往兩道,我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方向,終於在電車「叮噹叮噹」緩緩駛來時搞清楚了:就是這列車了!

22 號電車只能用一個字形容:擠。沒有座位就算了,連找個空的把手扶也是個艱辛的任務啊!我很想很浪漫似的假裝自己正在享受車外的異國情調,讓溫暖的陽光灑在臉上,耳邊的髮絲也被照耀得金黃美麗。事實上,我根本顧不了「浪漫」也顧不了形象,狼狽地緊抓著曾先生的褲頭,不然電車煞車時,就真的跌個狗吃屎了!

然而,無可否認的,當電車駛離了繁忙的市區,當地人也陸陸續續地下車了。我們終於可以好好坐下來,看著電車慢慢地爬上更高的地方去,舊城區的景色變得越來越引人入勝。我們按照 Peter 的叮囑,在 Pohořelec 下車。打開導航,一直往下走,就可以抵達布拉格城堡。途徑一間修道院,終於明白為什麼 Peter 那麼堅持叫我們一定要到 Pohořelec 才下車。眼前的全市景大概是我這輩子看過的,最迷人的。柔柔的光線射穿了雲層,把大地照射得遍亮,古老的建築、彩色的外牆、優雅的大橋,在風和日麗的早晨更印證了布拉格作為「歐洲最美城市」的美譽。

下坡路段還是比較好走的。穿梭在冷巷之中,未見多少的人。我分不清這是淡季還是平季,或許對我來說那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真心喜歡沒有什麼人的小巷弄。儘管大街上都是繁華的大情大愛,我只喜歡小巷裡的小情小調。雖然一早就應該知道像布拉格這樣的歐洲大城市,任何時候都可能人潮洶湧;但是遇到偏僻清靜的小角落仍然覺得無比滿足。


布拉格城堡的守衛還是很森嚴的。所有遊客的背包、手提包都要經過一輪的掃描檢查。當然,我們本來就長得很 harmless 的樣子,很輕易地就過關了。然而,我們隔壁那一排的阿姨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被攔截了下來,阿姨大概也急了,拉開嗓音大喊同伴的名字,但是貌似她的同伴中沒人聽得到。我們沒能多望幾眼,還來不及決定是否應該協助阿姨,就被人潮擠了進去。首先來到的是第二庭園。庭院是很美很優雅沒有錯,但是或許這幾天下來我們早已被寵出「審美疲憊感」,對於這麼精緻的庭院並無太大的歡喜。曾先生很識相地走去售票廳買票,剩下我和媽媽兩人在庭院裡,不知道應該把專注點放在哪裡。「那噴泉好像很美。」媽媽指著庭院中央的那一口巴洛克式噴泉,然後拿起手機走上去拍照。

進入城堡區的第一個參觀點便是聖維特大教堂。這是羅馬天主教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教堂。門口前不必排隊,只是簡易地掃描了入場票,這是在歐洲參觀大教堂時少有的輕鬆。大教堂內四周的瑰麗彩繪玻璃窗;壁上以及圓柱上的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浮雕,使得聖維特大教堂在華麗中不失莊嚴氣派。教堂中央走道的末端矗立著布拉格亞德伯(St. Vojtěch Adalbert)的雕像,很像是聖維特大教堂的守護者。我們這些不合格的參觀者,在參觀前沒有做好功課,只好偷偷跟著付費團的後面,偷偷聽著導遊的講解,才稍稍地了解了大教堂的歷史以及文化意義。

爾後,我們也順著路線,參觀了舊皇宮(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和聖喬治教堂(Bazilika Svatého Jiří)。我很想以更厲害的描寫法去形容這兩個地方 —— 但是,事實上,我當時真的餓極了(懷孕初期就是不斷不斷在肚子餓啊!是怎麼搞的)。曾先生和媽媽不願意讓我爬上古老的樓梯,我也不願意他們為了我而少看了任何精彩的展示(門票要用得淋漓盡致、物超所值啊!),於是我提議自己站在偌大的舊皇宮大堂裡等他們。遊客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我站在玻璃窗前,看著陽光照射在大堂內的聖誕樹上,感覺聖誕樹也蠻孤苦伶仃的(內心唱起「Lonely Christmas」,是多愛演)。而曾先生背著我的相機爬上爬下的,參觀了所有的房房廳廳,竟然一張照片也沒有拍下,簡直就是令人翻白眼到外太空去了。然而,我當時竟然覺得「那也沒什麼」,我大概是餓得頭腦壞掉了。

我的救贖是城堡區內的聖誕市集,就在聖喬治教堂以及聖維特大教堂之間的廣場上。市集內林林總總的美食,實在撩起無窮的食慾,唯這個時候,我竟然「選擇困難症」發作,走了好幾攤都拿不定主意。「吃烤香腸吧!」我就知道曾先生這個食肉獸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條閃過他視線範圍的香腸。那也不失為好主意,反正餵飽我就對了!天氣冷冷的,麵包烤的脆脆暖暖的,香腸的香氣撲鼻而來,我們也顧不得儀態,管不了是否有空的桌子可以讓我們靠一下,直接站在垃圾桶旁就嗑了起來。為什麼是垃圾桶旁,對吧?為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吃完了才發現原來旁邊站了個垃圾桶。

吃飽飽了人也精神起來。走吧,最後一站:黃金巷(Zlatá ulička)。黃金巷是一條受到保護的中世紀風格小巷。傳說十六世紀時,煉金術士想再這裡煉製黃金,因而得名。現在,整條街相當精緻可愛,具有童話般的柔和色調。小巧的門窗,低低的屋頂吸引了許多的遊客。這裡設有各樣的畫廊、商店和展覽館。之前就說了 N 次,我們是完全一張空白紙,沒有做任何功課!所以,非常自然地我們也無法理解黃金巷裡的小房子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們是看了幾間後才有了頭緒:原來每一間小房子都代表著以前生活在裡面,有著不一樣職業的家庭傳統小房。釐清後,我們對於這些小房子的興趣頓時倍增。鐵匠的、裁縫的、農夫的。。。,各有各特色,傢俱擺設小巧實用,好像引領著參觀者進入小小的世界內。

當然,這條小巷內也有好幾間已經轉型成為小店鋪。我最喜歡的是 22 號的小房子 —— 相傳是捷克猶太作家卡夫卡的公寓,他在這裡住了兩年。現在,22 號小房子已經成了小小的書店,售賣書籍、卡片等等。我和曾先生還未寄布拉格的明信片,於是一時興起也在這裡掏腰包買了一張明信片(吶,特此聲明這裡買的明信片可想而知都不會比外面便宜)。我們付錢的時候,收銀員問我們是否要「stamp」。我們的腦子裡想的都是「郵票」(stamp),於是頻頻點頭。結果,小姑娘從抽屜裡拿出了印章,壓下藍色墨汁,在我們的明信片上蓋了一章(驚!錯愕!)。我們回過神來的時候,才覺得這樣的「錯愕」也是美麗的誤會。小姑娘落下的蓋章正是證明這張明信片是在 22 號小房買的,普通的一張明信片,此刻更顯可貴。

從黃金巷的末端離開布拉格城堡區,正好趕上了夕陽。

站在高處的觀景點俯瞰底下的布拉格舊城區,終於明白為何布拉格被列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高矮不一的古老建築卻劃一地蓋上紅色的屋頂,遠處的河流彷彿靜止了,歸巢的鳥兒飛過,教堂整點鐘聲敲醒了這座城市最後的一束光。布拉格,你真美。


❤️ 延伸閱讀:

【布拉格】布拉格城堡攻略 | 簡易懶人包:一看就明!
【布拉格】市內公共交通一把罩
【布拉格】從機場到市中心該怎麼辦?
【布拉格】妙招防遊客陷阱 | 不必被坑啦!

你可能會喜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